半个月前,生态环境部一纸明文,再次传递出“强监管”的信号。
覆盖全国25个省市区、近3800个点位,涉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打击“洋垃圾”进口、长江“三磷”整治在内的七大专项内容,以加急形式下发的《关于开展2019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强化监督(轮)工作的通知》携带新一轮生态环境督查,应声落地。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绿色风暴改名为“监督”,在强化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将切实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提升环境监管的针对性、实效性。92个现场组独立开展现场监督,且进驻时间也由以往的半月改为不超过10天。每个省区市也随之有了定制方案:不同的监督内容,或多或少,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诚如长江流域有关省份就将重点涉及“清废行动”和“三磷”整治等。
半个月后,上述专项行动交上了亮眼成绩单。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5月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指出,查发现各类环境问题5200多个,并逐一拉条挂账。值得一提的是,逾1000个黑臭水体迎来新一轮“问诊”。作为城市黑臭水体专项行动的升级版,包括长江经济带沿线、山西、辽宁在内的省份成为此次监督重点。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勾勒的路线图,未来1年内,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将达到90%以上。
“今明两年主要是解决地级城市黑臭水体问题,而在2019年底这一治理目标将接近80%左右。”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曾明确道。公开资料显示,令人不悦或不适,人们的感观成为了判断黑臭水体的主要依据。黑臭水体若要销号,需要同时满足硬指标和软指标:不仅4项水质指标达到要求,还需要完成公众满意度超过90%、且有效数量超过100份的调查问卷。
据公开资料,截止2018年底,36个重点城市的近1000个黑臭水体,已有超过95%消除黑臭或基本“摘帽”,接近96.89%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而与大气污染相比,水污染的治理更加复杂,花的钱也更多。资金方面,同期直接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投资累计超过1125亿元。
怎么给水体“摘帽”?如果没有“量身定制”,就像是给河道这个常年感冒的“病人”开了感冒药,却没有找出它为什么经常感冒。也正基于此,《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指出了基本技术路线:控源截污+内源治理。黑臭水体的实质是污水垃圾直排环境,根子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污水管网建设中不单纯存在资金问题,还涉及到拆迁,使得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较为复杂。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黑臭水体是不是真的完成了治理还需要打个问号。如何防止水体出现黑臭反弹问题,业界观点普遍认为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也就是,治理重点在于控源截污。“治理黑臭水体的终目标是要恢复河流生态。” 业内人士强调不以控源截污为前提的黑臭水体治理,很难实现*。无论截污、清淤做得再好,如果不大幅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
而对于包括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在内的七大标志性环保攻坚战而言,覆盖范围更广泛、切入更纵深的监管仍在路上。“2019年下半年,还将组织开展第二阶段统筹强化监督,对整改情况逐一进行核实。”刘友宾透露。上半年更侧重于找问题,后怎么整改,交由地方处理,下半年更多是看上一轮提出问题的改正情况。并且要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时间、步骤都要错开。